伴随数字化应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我们的家居生活也在发生变革,如今,智能家居的应用已司空见惯。如今,我们居家时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家、人、用品、资源消耗的方式四者之间的关系亦悄悄发生了变化。

家,曾被视为休憩、饮食、社交和亲朋好友团聚的场所,我们通常不会在家里进行除此以外的活动。如今它却成长为一个集办公、娱乐、健身、养生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活空间。人们也因此开始积极寻找能够支持这种新型多功能生活空间的产品、服务和环境,并期待在各种模式之间可以无缝切换。

可量化的家

在这个”量化一切”的时代,数据无孔不入。随着技术在家居生活中广泛应用,我们生活中的信息作为数据不断地被饥饿地吞噬着。我们的家已然成为终端监测中心。你可以检测从噪音污染、空气质量到资源消耗的任何信息。智能家居甚至可以理解我们的行为模式,通过智能门铃等设备监测我们身边的一切。

但是,这些数据对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数据本身是无价值的。只有当我们从用户的家用需求出发去利用数据形成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优化生活质量的建设性建议,这些数据才有意义。我们必须要从用户的家用需求出发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借此为基础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最后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有效的用户解决方案。

Future of smart homes

环保成为竞争市场的关键

更高的生活成本及大额的家庭能源账单不容忽视,我们预测这将对智能家居技术提出更大的要求。这些设备所采集的数据需转化成用户可以理解的知识,提供管理策略和节能节水的建议,并推动行为的改变有效地降低成本,与此同时,用户也被赋予自主的控制力。

这不仅是关于智能家居技术在资源消耗方面的激励能力,也是对设备本身的生态环保证书审查力度的加强。从智能扬声器、冰箱,到智能恒温器和门铃,低功耗设备会是转机新的趋势。节能、经久耐用的智能家居设备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取胜的关键。

Internet of Things Concept: Young Woman Using Smartphone in Kitchen. She controls her Kitchen Appliances with IOT. Graphics Showing Digitalization Visualization of Connected Home Electronics Devices

交互体验是重点

各种设备和平台之间的互通性将是未来智能家居的关键。若主机系统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不能互通, 目前的智能家居对用户来说就很难用了,因为这直接导致消费者受困于特定的设备生态系统。

MATTER是可参考的解决方案,它带有标准数据模型的新智能家居互操作性协议,确保智能家居设备可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工作。如苹果、三星、亚马逊、谷歌和Zigbee联盟等17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已参与其中,推动智能家居在全球的应用。

但是,这对用户意味着什么?理论上,MATTER这样的互操作性协议将意味着亚马逊Echo Show显示器可以与谷歌Nest门铃无缝连接,就像它与谷歌Ring产品一样。而在某些方面,连接性将超越品牌和它自己的生态系统,使用户能够自由地混合和匹配智能家居设备、服务和平台。高级别的互操作性也将允许不同的系统或软件交换并利用各自收集和采取行动的信息。智能家居设备之间互通互利,消除屏障,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了许多好处,并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与多个界面互动时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挫折。

Phishing, mobile phone hacker or cyber scam concept. Password and login pass code in smartphone. Online security threat and fraud. Female scammer with cellphone and laptop. Bank account security.

智能控制业务的双刃剑

智能家居是双刃剑,如果我们只关注未来智能家居带来的好处却对其潜在隐患视而不见,可能有失偏颇。智能家居的潜在隐患包括黑客攻击、数据隐私、系统瘫痪、停电以及用户失去掌控感。另外,价格或技术因素可能会限制智能家居更大范围传播,仅被一小批人享用。基于此,智能家居尽管被奉为未来趋势,围绕这个话题还会有不同意见出现。

智能家居技术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成为一种阻碍?智能家居 “出错 “的场景无疑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美国技术惊悚片《Mr. Robot》和近期英国恐怖剧《Red Rose》,这些电视剧对技术乌托邦的戏剧化描绘继续引发不确定性和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家居设备和服务面临更深层次、更复杂的问题——消费者如何信赖智能家居技术并移交自己的家庭控制权?

如何减轻用户对失去掌控的恐惧?

这个话题无关科技。这个关乎“人”的问题恰恰提醒我们需要在人机交互的控制和信任关系之间找到一种微妙平衡。因此,除了专注于不断突破技术和数据的壁垒,在创造可信赖的用户体验方面智能家居品牌完全可以向其他已经获取到用户信任的行业取经,比如移动出行(例:自动驾驶汽车)和医疗(例:机器人辅助手术)等等。

欲了解更多关于PDD如何帮助您的品牌引领未来的智能家居行业,请联系我们

你曾经有过在门上看见字但却用手去拉的经历吗?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不同的产品与服务围绕着,但不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发挥着预期的作用。就比方说一本晦涩难懂的产品说明书,还有标识着 “推”的门手把,消费者需要自己去适应这些无法避免的糟糕设计带来的麻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HCD)孕育而生,并为确保创造出的产品和体验是符合最终用户需求的工具被广泛运用,并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如今,尽管我们对HCD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但了解人们真正的需求仍然是一个挑战,特别是面对探索崭新的产品和服务。

你不问,他不说

通过访问消费者去了解他们的想法的调研方法早已出现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告商和品牌已投入数以百万计美元的费用进行市场调研,试图去了解哪些产品或服务是最适合消费者的。的确,用市场调研方法可以探索和确定细分市场,或了解用户可能会使用新的服务和产品,但它在评估创新环节很少具有价值。访问用户针对日常使用的产品与服务的观点时通常不会直接转化为有见解的信息。而询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则更具挑战。

Doctor going through results and medication on tablet with senior patient

当询问用户其需求或对改进产品或服务的看法时,他们可能会谈论一些小细节——比如他们想要的或他们认为自己想要的变化。通常,人们其实很难表达真正的需求,因为他们很少去想象改变当前行为习惯的事情,或是他们接受了产品的缺陷,认为这是他们必须忍受的。大多数最终用户都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洞察力和远见,自然无法给出创新概念和更好的产品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了解本质,实地观察和探索人们在现实环境中如何与产品或服务进行交互体验。我们不仅要了解人们如何使用该产品或服务,还要了解周围的相关环境以及该产品融入用户生活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愿望。以人为本的设计,或设计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以同理心去理解人们如何与尚不存在的事物互动。

我们不使用调查或焦点小组的方式,而是使用观察学、人种学、文化学和一系列其他工具来收集关于用户的详细、以人为中心的图片信息。我们使用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工具来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仅仅依靠人们自己所阐述的想法。这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们未满足的需求,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开发改进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市场研究关注的是“是什么”,而设计研究关注的是“为什么”。因此,我们会发现不仅仅对数据(或匿名统计数据),而是对用户的真实身份、行为习惯以及动机的进行探索和理解。创新的机会点就在于此诞生。

Photo of design team with sketches

我们正在失去关注力吗?

自20世纪70年代运用HCD以来,它与设计紧密相关。即使那些不熟悉HCD方法的人也能理解为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开发和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以人为本的研究被行业广泛运用,我们面临着其影响力被减弱的风险。通常研究变成了一个必选项——成为开发过程的必须完成的一部分,而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允许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这会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应用的工具不保持一致,或没有采用适当的程序或对方法进行充分理解,研究人员就可能会错过重要的发现,并且无法识别用户对内部和外部的偏见。这些不良影响都可能会错失转化一些改变市场机会;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产品和服务跟目标用户的需求可能背道而驰。

不成功便成仁

除了制订清晰的流程,以人为本的设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选择使用的工具。这是一项非常细微复杂的工作,对研究人员具备的情感和认知工效学的要求非常重。打个比方,在进行医疗相关研究时,你的访问对象很有可能是备受病痛影响、情绪激动的患者,或者照顾这类患者的人群。研究人员需要彻底了解如何带着同理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但同时为了不忽略有价值的信息而进行指导研究,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有效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需要采访的对象是病情严重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在这些情况下,研究人员需要选择正确合适的工具来实现研究目标,也要确保方法不会影响或偏向结果。正如物理学中的“观察者效应”所述——观察系统对观察行为的干扰——是我们必须在设计研究中尽可能多地考虑和尽量减少的。

访问的灵活性在早期研究中至关重要。在使用的方法和访谈的方向上过于死板的话,研究人员会遗漏关键信息,致使潜在改进可能性的考察不全面。虽然研究的总体目标很重要,但采用灵活的方法可以提高自发性,并有可能调剂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谈话是由预设的脚本引导的,但它允许采访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有趣的信息和线索。

选择适合的工具很重要;选择正确的受访者也是确保整体调研质量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成功的一项研究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确定相关的利益者;对即将要开发的产品、系统或服务有直接关联的群体。例如,在与世界领先的食品和饮料品牌合作时,我们为了了解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并探索可能影响购买决策的所有因素。通过扩大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我们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和动机获得更深入、更有价值的理解。

为了向前而回首

笔者身为PDD人类科学团队的负责人,拥有设计和工程的背景,团队成员由设计师、心理学家、工效学家等人才跨学科优秀人才组成。团队多元化专业知识使我们能更清楚了解开发情况。

作为一个团队,我们了解人们及其需求,也了解创新者在将想法转化为现实时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制造过程的局限性到构建数字交互的细微差别。在PDD,我们调整我们的研究以确保产生最佳的结果。我们的研究成果始终是可实现的,我们的客户可以利用这些见解推动现实世界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随着开发流程的推进,我们总是不停地回顾过去。我们仔细审查数据,看看人与产品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定义用户在哪里出现痛点,并确定最合适的机会领域。重视用户以确保我们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产生符合市场期望的影响力。

立足现实

创新中最另一重要的挑战是成果的交付。把想法和概念转化为成功产品与服务体验绝非易事。成果的交付意味着工作团队不仅需要有清晰的流程,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以及目标明确,客观公正地推动想法向前发展的多学科团队。

在PDD,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和遵循研究的理念方法并构思可能的机会点。我们对所有想法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便是再牵强的想法。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即使是不能实现的概念,也有可能变成未来产品线的新元素或者部分组成。

随着开发流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会以商业化目标筛选想法。这绝对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通过研究员、技术专家与设计师通力协作,确保需求解决方案的质量,同时又保证技术的可行性,立足于现实。

树立信心应对万变

在一个人们对产品和服务期望越来越高的世界里,我们清楚地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创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是一项有风险的投入。唯有开发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体验的产品和服务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并在行业外成为变革的驱动力,客户才能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任何一项研究都应该提供真实的价值。这项研究是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我们如何根据结果采取行动?我们的工作将如何使客户、组织和社会受益?

作为创新者,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出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归根结底,研究是为了带给我们以及客户足够的信心——了解新产品或体验对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信心,以及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将会在市场上成功的信心。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Oliver Breit先生将全面负责PDD工业领域业务。

常驻香港的Oliver拥有近20年的产品创新开发及设计管理经验,客户遍及全球。自7年前Oliver加入PDD担任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他凭借对制造业的独特见解,充分发挥其产品开发领域的专业知识,将各种奇思妙想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成功产品。

Oliver传承了德国特色的设计与文化精神,为客户产品增添了细节的精准与敏锐度,并同时关注用户、市场相关度和技术的发展。长期在香港生活的他也开发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全面解析东西方文化如何对美学、效率和创新等产生的影响。

Oliver坚信合作的力量,他还会继续与PDD跨地域的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祝愿Oliver在新的岗位上一切顺利!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关于PDD工业领域的案例。

通过向客户提供有形的价值和确保可持续增长来实现全球的创新,是驱动组织成长的关键。创新并非易事,因为从早期发现机会乃至实行解决方案与成果交付,整个过程中存在巨大风险。

我们相信的是,通过运用以人为本(Human-Centred Design )的设计方法,将人性化的元素嵌入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植根于设计和人文科学的卓越方法论,有助于降低与新产品、服务和战略所伴随的一系列风险。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对象的需求、愿望和背景,鼓励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频繁地对解决方案作验证和感官检查,确保我们是在设计正确的“东西”以及用正确的方式对 “东西”设计。

八年前,我们首次推出设计创新培训课程,与全球创新人士分享我们的创意与商业专业知识,以数字化形式持续呈现培训。最近我们与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学习平台提供商Skillsoft合作,推出”以设计思维引导数字化转型”的全新培训课程,使企业及组织能够访问在线课程和运用有效的工具,去发现和定义机会、头脑风暴、原型验证。

Lisa Kay Solomon(Skillsoft设计思维专家洞察)分享设计观点:设计所蕴含的超能力在于帮助人类驾驭在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循环中的未知。我们需要抱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整个设计过程;它假定早期阶段我们并不能快速找到答案,因而鼓励我们携带坚定的信念感与整个过程相处与磨合。当然,我们希望能找到对目标受众或用户有价值的点。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如果是这样,设计过程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PDD很荣幸与Skillsoft合作推出全新在线学习课程,成为数字化培训的践行者。欲了解更多关于PDD与Skillsoft的创新课程详情及更多信息,欢迎联络我们Skill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