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型机器人时代的人性化需求

本文来自 PDD

July 15 2019

过去几年中技术的崛起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通过巧妙的设计或是智能扬声器的声音(和人工智能)等待被解决。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性如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人类的情感变化?事实上,数字化健康是个新兴话题,我们通过它寻找新的衡量标准,开始放慢脚步以追求一种更加体贴的方式生活。

面对孤独症(loneliness)这个对英国经济造成的数十亿英镑亏损的“时代中最艰巨的公众健康挑战之一”,英国政府在2018年1月发布了首个关注孤独症的战略政策。因为孤独与抑郁症、心脏病以及隐性的生产力不足密切相关,数十家初创企业都在推广机器人作为家庭伴侣。在日本等其他国家,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受欢迎,模糊了“工具还是朋友”之间的界限。这也是我们渴望通过技术寻找定义人类的答案。

图片来源: Stock

然而,与电影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冷酷、威严、有意识的表现不同,它们无法感受到人类的一切互动都完全依赖于情感。正如人机交互研究员Astrid Weiss所说,“我们倾向于像对待他人一样对待媒体技术”,强调“社交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特征”。这也是我们渴望通过技术寻找定义人类的答案。

在数字化交互时代,我们与过往生活脱节的感受愈深,日渐增多的人工智能通过编程来体现和满足人机交互的基本需求。机器人的社交能力是取决于它拟人的外观、还是其像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尽力假扮直到成功”)?需要牢记的是,人们会不自觉地将把人的特征附加到非人的物体上,所以可能上述两点都是。

Astrid Weiss在TEDxTUWien的演讲中谈及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Robot and Frank),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患有严重痴呆症的老人和一位机器人管家)因自身的缺陷而结合在一起。因此,弗兰克不认为机器人只是一个仆人,而是他的朋友,并拒绝接受来自家庭其他成员对它进行任何形式的虐待行为。进一步说,这也许现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电影《机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中,罗宾·威廉姆斯作为机器人Andrew为人权辩护,但是人权只有在他让自己变成凡人时才得到承认。

图片来源:Imdb

PDD 工程专家Stefan Taal提到:“数十年的机器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表明,可预测型设备与智能交互产品的根本区别,它们不太容易被人类理解,但反过来似乎对人类很了解。前者很快被变得乏味无趣,而与后者的接触发现我们可以产生共鸣。事实上,一旦栩栩如生的机器人被人理解,它就会变得毫无生气,成为了虚假理解存在的骗局。“

想象一下,如果能接触到弗兰克机器人的软件“规则手册”,我们将很快就会失去任何情感。随着人们对技术认知的提高,人们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察觉规则手册的存在。不少初创企业在机器人发展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却以失败告终离去,无论是以朋友的视角和“有用的助手”的方面都出现了弊端。在某些情况下,社交机器人很容易被特殊人群接受,比如幼儿、自闭症儿童和痴呆症患者。而当我们这些“正常的成年人”在看到机器人制造的假象时,什么时候才会(或者我们已经)上当受骗?

智能设备日渐渗透进生活各方面,我们会为此而感到惊喜吗?还是我们能预见未知,创造出既实用又值得信赖的成功产品?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个技术悖论,与未来不断并行的诀窍并不是一如既往的对优势与进步评价,而是认识其弱点。最关键的是当机器帮助我们克服缺点的同时,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可以这样说,以人为本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也是我们承认自身学识短浅而不得不深入学习了解方法的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说的)是“创造、测试、重复、成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