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系列博文的开篇,我们先来看看制药行业今天在‘以患者为本’之路上行至何处。
“以患者为本” 在制药行业已经不是个新鲜的口号。顾名思义,制药企业终于开始想到了患者,宣称要将患者始终置于公司运营者的心中。然而现实仍然是骨感的,虽然追捧宣扬者众多,付诸实践者则寥寥。这和前些年消费品行业的环保潮流异曲同工。各大企业品牌都宣称多么重视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然后深入挖掘后会发现其中大多数的宣言得不到确实数据的印证和支持。
2016年初我们参加了一场在佛罗里达州举办的药物给送合作伙伴论坛,一个制药界内的社交和分享的盛会。虽然没有刻意强调,但PDD与会的感受是无论在个人演讲还是论坛讨论中,“以患者为中心”都被频繁提及。包括Pfizer, GSK, TEVA 和 Biogen在内的诸多行业巨擘的高管对于这一趋势都积极认同,但同时也坦言要真正兑现对市场和患者的程度,行业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这的确与PDD身处制药行业产品和服务设计第一线的所见所感相一致。我们接触到不少企业内部的先驱人士,他们对于“以患者为本”的商业价值已看得十分清晰。然而要服务于短期的商业目标或者提高到企业文化的层面来全面贯彻这一思想并付诸行动,还是困难重重,不得不假以时日。
以患者为中心的意义所在
简而言之,以患者为本即将患者置于商业活动的中心,始终考虑商业任何决策对于患者的影响。这或许听上去有些不切实际,然而细思之下制药企业的运营中的确有很多环节有机会被重塑,以更趋向患者利益。比如说:
- 药物发现
• 配方设计
• 给药装置研发
• 临床试验设计
• 市场推广
• 市场沟通
• 销售
• 供应链管理
以上的大多数观点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是被热议的话题。然而,我们身处于创新设计第一线感受到的却是各企业或者市场区域对于这些趋势的认识程度和顺应趋势的行动力度仍然大相径庭。
要完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并没有一套通用的套路可循。转变总是要从自省开始,针对每个企业自身的特质和状态来规划道路。企业文化转型专家Senn Delaney就制药企业完成向“以患者为中心”提示了三个关键点:
1 将企业文化转变融入商业模式创新
2 自上而下驱动文化转变
3 了解成为“以患者为本”的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竞争力
更详细的内容敬请参考有关报告。
哪些企业正在引领“以患者为本”的趋势?
对于正在寻求更好的治疗及体验的患者,众多制药企业走上“以患者为本”的变革之路无疑是福音。虽然目前还么有衡量变革成功度硬性标准,各大行业奖项及年度排名已经开始尝试为行业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
2013年由Patient-View发布的“以患者为本调研报告”显示,致力于HIV治疗的ViiV(葛兰素史克和辉瑞的合资企业), Gilead, AbbVie, Menarini 以及Janssen位居行业前五名。然而eyeforpharma Barcelona2016 年度评选中,没有以上任何一家企业获得”最具价值的为患者创新或服务”奖。Sanofi获选,而Merck, Roche, Novartis和TEVA则获得提名。UCB因当年在关注患者方面的重新投入而获得3项提名及1项跨品类奖项。
毋庸置疑,各制药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对于患者是最大的利好,他们之间互相推动以对现状进行正向的改变。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仿制药企业对于患者也更加重视。业界巨擎TEVA在此领域中有诸多动作,而作为印度最大的仿制药企业,Dr.Reddy实验室的CEO近期也在采访中提到其企业的所有创新都是以患者为核心。
“以患者为本”的趋势是否已定局?
制药行业“以患者为本”的变革趋势在我们看来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已成定局。理由很简单,“以患者为本”本就该是医疗的底线。2015 Pharma Marketing News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6%的制药企业管理层都赞同或者非常赞同“对于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视将是未来获利的最佳途径”。
PDD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准则并将其应用至包括医疗和制药的不同行业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以患者为本意识正在制药行业逐渐深入,而企业也已经纷纷走上了变革的道路。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场转变的潮流中,带着我们的经验和创新力与企业共同前行,为全球的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本文来自 PDD
@pddinnovation
语言:
全球语言.
最后一件启发我的事情:
设计与创新.
上一件启发我的事:
一个令世界发生改变的项目.
令我迷恋的事物:
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产品及体验.